行业资讯
/发布时间:2022-06-01
周一人民币汇率继续大幅升值,在岸美元兑人民币一度突破6.65,两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累计回升近千点。
继5月27日后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两个交易日迎来大涨。5月30日,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以6.7053开盘后一路升值,接连升破6.70、6.69、6.68、6.67、6.66和6.65关口,盘中最高升值至6.6445,随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幅收窄,16时30分日间收盘报6.6648,较上一交易日涨433个基点。
市场人士指出,短期汇率波动有所增大,预计后续走势将维持宽幅震荡格局。同时指出,近期市场流动性仍偏弱,叠加疫情扰动下机构交易情绪切换较快,在岸美元兑人民币振幅连续两日接近1%,后续仍需关注我国出口和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。
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常态,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。中国银行相关部门人士表示,“汇率波动对外贸商的利润影响程度尚无法简单界定,一般而言,货币汇率波动性越强,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越大。”
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,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,核心内涵是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,有涨有跌,避免形成单边预期和走势。预测汇率走势越来越难,“持币观望、逢高结汇”的老策略不灵了。外贸企业要主动管理汇率波动的风险,如果不管理可能会做错方向,汇兑损失将吃掉企业全部利润。
后续出口和人民币汇率走势初步判断
出口短期表现取决于国内复工达产进度,4月大概率是上半年的出口增速底部;中长期趋势仍然取决于海外总需求走向,由此判断今年下半年出口同比大概率走弱。汇率短期来看,人民币走势将更多与美元强弱有关。考虑到缩表大概率会带来美元流动收紧,预计短期内人民币仍面临一定贬值压力
中期来看,人民币波动将逐步减弱,对美元指数的敏感程度相较于当前将有所钝化。长期来看,本轮疫情驱动的全球贸易景气回升周期即将结束,中国出口强势反弹的趋势也将结束。这也意味着2020年下半年开启的人民币升值趋势将告一段落。据此做出综合判断,未来人民币汇率大概率维持在6.5~7之间区间震荡。
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走势展望
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走势展望,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压力仍存,但贬值速度最快阶段可能已经过去。后续人民币是否破7取决于美元继续上行幅度、中国出口前景以及央行的政策,但可能性并不大。
一方面,短期贬值压力已较大程度释放。另一方面,6.7-6.8是2015年811汇改以来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平均水平。因此,一旦跌破6.8,逼近7.0的整数关口,不排除央行将会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。
从国内基本面来看,4月份的谷底已过,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汇率继续大幅贬值。下半年随着美元拐点到来和国内经济企稳,人民币汇率有望再次走强。
有市场人士认为,受到政策托底的推动,市场预期国内经济增长回暖的可能性增加,推动人民币汇率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走强。但疫情下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亦有所升温,对人民币构成一定贬值压力,预计人民币短期将在6.6-6.8区间波动。
中信建投期货分析称,人民币后续走势依赖于纾困政策的方式选择,此外对外国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的鼓励政策或将带来资金流入增量,有利于汇率走强。
平安证券指出,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走贬的空间已较有限。今年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上限或在6.85左右,年内最高值有可能突破这一水平,但“7”这个关键点仍然较难突破。
南华期货研报指出,最新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,表明美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,从美联储会议纪要看,美联储面临政策平衡的压力,未来加息节奏或会放缓的可能性变大,美元指数短期面临下行压力。预计本周继续在102附近盘整,下方受到100.30的支撑。同时本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,运行区间为6.620-6.805。
招商银行研究院近日在展望下阶段人民币汇率时指出,人民币汇率仍面临较多不利因素,但不利因素也存在积极变化的契机。招商银行研究院表示,从国内经济增长、货币政策、美元升值周期、国内贸易顺差这四个主要因素展望:
一是国内经济企稳是人民币汇率的压舱石,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。
二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峰继续,中美利差倒挂或维持。
三是美元升值周期尚未结束,下半年美欧货币政策差异的收敛或影响美元升值速度和幅度。但本轮加息周期中可能超预期的地方在于,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差将限制加息预期,美指存在回落可能。
四是贸易顺差收窄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作用将减弱。
兴业研究指出,预计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前市场趋于观望,美元指数或延续回调;议息会议假如上调点阵图,美元或重获上行动力。5月以来,市场交易欧央行加码紧缩,甚至也出现了单次加息50bp的声音。假如欧央行6月会议未释放增量信号,欧元短线利多出尽,也会导致美元指数反弹。中期而言,随着欧央行加入紧缩大军,欧美加息预期轮番上阵,美元指数单边升值行情已基本结束。但由于联储节奏仍快于欧央行,且仍有上修空间,美元暂时也不会单边下跌,整体呈现磨顶行情。
本文来源于海运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